首页    石友文章    大漠边关访古——兼谈宁夏等西北地区古史溯源(4)-宁夏周兴华

大漠边关访古——兼谈宁夏等西北地区古史溯源(4)-宁夏周兴华

发布时间:2025-04-09 20:04
浏览量:0

本文来源于石友文章,观点理论各自体会。宁夏周兴华发布于微信公众号 2023-08-04

 

大漠边关访古——史前史寻踪

《山海经》记载的后稷与帝尧葬所

 

三皇五帝时代是指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那个漫长的原始社会,不是单指后世流传的燧人、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类互相接替的若干古帝王。三皇五帝的遗迹,即便是同一个族群的帝王,同名号的帝王遗迹各地多有。帝王名号虽同,人却非一,或是先祖遗迹,或是后裔遗迹,或是祭祀遗迹。以帝喾为例,《春秋命历序》载:“帝喾,即高辛氏,传10世,400岁。”在高辛氏400年的发展历史中,其族系活动不会固守于一地,帝喾也不会只是10个。所以,自《汉书•地理志》以来,许多文献记载的山西平阳、山东鄄城、曹州、河北唐县、湖南攸县等地都有尧都、尧冢、尧迹,都有踪迹可寻,这是正常的,不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三皇五帝族系的最早史迹,多见于先秦文献记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

 

《山海经》时代三皇系列的后稷陵墓在河西走廊西部。后稷葬所有道里记载的见于《西山经》西次三经者有三:第一,后稷葬所在峚山所出的丹水之尾:“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 郭璞注说:“后稷神所憑,因名云”,故稷澤即后稷葬所。峚山东距崇吾之山约447公里,在今甘肃河西走廊永昌至山丹南面祁连山冷龙岭,丹水即今张掖山丹河,属黑河支流,黑河向北注入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居延海。稷澤在古山丹河尾流西注的古代湖泊。第二,在槐江之山可以西望后稷葬所:“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 大泽即后稷葬所稷泽。 槐江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824公里,在嘉峪关市南面肃南县祁连山西部,可以西望稷泽。第三,后稷葬所在樂游之山所出的桃水之尾:“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 樂游之山东距崇吾之山约1141公里,在敦煌南面的祁连山西段。桃水即今嘉峪关市讨赖河,讨赖河属黑河水系,与黑河合而西流注入西居延海。由上可见,后稷葬所一是在丹水尾流西入的稷澤,二是在桃水尾流西入的稷澤,以今水道对应言之,山丹河(丹水)、讨赖河(桃水)都是黑河支流,两河合入黑河后西流注入今额济纳旗西居延海,这与后稷葬所位于丹水、桃水尾流注入的稷澤完全相合。槐江之山即今嘉峪关市南祁连山西段,站在此山西望额济纳旗古居延海稷澤与“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完全相合。由此可证,《海内经》后稷葬所的都廣之野在今河西走廊额济纳旗,这里应是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

 

《山海经》时代五帝系列的帝尧陵墓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崇山。《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畢沅注云:《墨子•節葬篇下》云:“堯北教八狄,道死,葬蛩(qiónɡ)山之陰。”則此云狄山者,狄中之山也。《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狄山即北狄所居之山区,应在自称华夏的周族北方,这与“堯北教八狄”相合。郑玄笺:北狄,今匈奴也。

 

《水经注·卷24》载:“《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阴,一名崇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王充注《论衡》说:尧帝于冀州,或言葬于崇山。《山海经》《墨子》均为先秦古籍,其载高辛氏史迹应属早期,高辛氏先祖尧葬于崇山(狄山)与史载黄帝族系早期活动于河西地区相符。蛩山即崇山即崇吾之山。

 

帝尧葬所有道里记载的见于《西山经》西次三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瑤(去王)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狀如禺而文臂 ,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 ,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在崇山“西望帝之搏兽之丘”,即说崇吾之山是炎黄古族采集、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在崇山“北望冢遂”,“冢遂”郭璞释为“山名”,郭郛注为“山间峡路”,今再查考,上两解俱与“冢遂”字词原意不合。“冢”本意为“坟墓”,“北望冢遂”应是在崇山北望三黄五帝时代的某帝王陵墓。在崇山“南望瑤(去王)之泽”作何解?郭璞注“瑤(去王)”音遥。畢沅注“瑤(去王)”即锺山瑶崖也。锺山为《西山经》西次三经首山崇吾之山以西的第五座神山,是黄帝杀鼓与欽的地方。郭郛注“瑤(去王)”可能为屈吴山南沼泽地带。屈吴山为河西走廊祁连山东延余脉,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载:“六盘山回顾西北,迤逦而来,界靖、海、会三县”,即今新堡子川地。所以,“瑤(去王)之泽”即今香山南麓新堡子川沼泽碱湖,古为大湖泊。《西山经》西次三经载:峚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郭璞注说:“后稷神所憑,因名云”,故稷澤即后稷葬所。槐江之山“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大泽即后稷葬所稷泽。樂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稷澤亦即后稷葬所。从以上行文格式及语句看,“瑤(去王)之泽”与稷澤行文格式及语句相同。湖南攸县高枧镇的尧山亦写作“瑶山、摇山、窑山”(刘俊男《南北尧迹疏证》),同音相通,“瑤(去王)之泽”即尧之泽,亦即帝尧之葬所。《帝王世纪》引《山海经》“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狄山即崇山,亦即崇吾之山。崇吾之山东麓即有窑山古地名,窑山即尧山。《山海经》载“稷泽”为“后稷”之葬所,与河西走廊峚山、丹水、桃水地望毗邻。“尧之泽”在崇山亦与黄帝族系早期活动于河西地区相合。先秦文献中,与黄帝族系最早的繁衍生息之地、大禹出生地望、大禹族群始兴之地的“崇山”在族系源流、地理方位和地名上有渊源关系的唯有崇吾之山,所以,高辛氏族系的早期帝尧陵墓在崇吾之山之阳与先秦文献记载及黄帝族系自西北向东南迁徙的路线是相符的。

 

当然,史载帝尧的葬所很多:《帝王世纪》引《山海经》载:“尧葬狄山之阳,一名崇山”。《吕氏春秋·节丧篇》载:“尧葬于谷林,通树之。”《汉书地理志》载:“济阴成阳有尧冢。”《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水经注》载"成阳西二里有尧陵"。究其原因,在上古帝王中,帝喾后裔兴旺,帝尧誉满天下。从帝喾族群发展壮大到帝尧立国称帝转辗迁徙,时长数百年,足迹遍中华。历代族群以帝喾、帝尧为号者不计其数,其墓葬后世以帝喾、帝尧为号者亦不止一处。各地称为帝喾、帝尧葬所者,或许当为帝喾、帝尧族系之首领墓葬或祭祀地。

 

《山海经》

 

周兴华:河西访古

 

周兴华:河西访古

名石欣赏